今年以来,石棉县境内连续发生了三起政府部门中从事出纳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挪用或窃取本单位公款的案件。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必须继续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必须持续发力严厉打击职务犯罪。案发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原因,亟需引起高度重视。
一、行为人思想防线不牢,经不住诱惑。作为财务人员,长期与巨额资金“打交道”,本应比普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更高的廉洁素养,但由于自身缺乏廉洁自律意识,缺乏党性修养,同时对自身行为没有清醒的法律判断,认为自己的行为只是违反财经纪律,对于是否构成违法犯罪,没有清醒的认识。如杨某涉嫌贪污一案中,杨某在案发前就因公车私用、婚姻存续期间与他人发生不正当性关系等受到政纪、党纪处分,但其未吸取教训,仍然在思想上放松自己,行为上放纵自己,最终导致走上犯罪道路。
二、部门财务管理制度形同虚设,得不到执行。三起案件的发案单位虽然都制定了有关财务、固定资产管理等方面的制度与监督机制,但由于财务人员法律意识淡薄,对财务知识和相关法律知识学习不及时,掌握不够透彻,对依法管理财务不够重视,缺乏依法理财的自觉性。具体使用的时候就把它“束之高阁”,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使规章制度流于形式。如李某某涉嫌挪用公款一案中,李某某作为本单位的财务股股长兼出纳,在日常从事财务工作时,未严格按照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来执行财务事项申请、审批、报销程序,财务专用章管理,财务对账日清月结等工作。李某某本该用手中的权力来管理单位的财务工作,但其却借助职务的便利,将公款三千六百余万元挪为私用。
三、单位内部监管脱节,形不成制约。三起案件的法案单位都专门制定有内部管控制度,但实际操作中,没有真正发挥监督效应,对关键岗位人员的监督上也流于形式。各项监管制度执行力逐层递减,导致监督效果不理想。如董某挪用公款一案中,董某于2015年底时,挪用本单位公款用于营利活动,在未被发现的情况下,对挪用的公款及时进行了归还,之后于2017年至2018年期间起又先后多次挪用公款,均未被发现,后董某主动到监察委员会投案,案件才被发现。李某某涉嫌挪用公款一案中,李某某从2014年底至2019年1月期间,先后361次挪用本单位公款,均未被单位发现。
对此,检察机关建议:一要实现常态化廉政法制教育,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根据本部门的工作规律和职业特点,定期对财务人员开展警示教育。做到动态监控,及时发现财务人员在思想认识、职业道德方面出现的各种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有针对性调整廉政教育的切入点和侧重点。进一步细化教育对象和人群,着力提高廉政教育的精准度和契合度,切实增强重点对象的廉洁自律意识。二要健全财务管理机制,堵塞制度漏洞。要进一步完善廉政建设责任制、重大问题与重大事项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基建招投标等机制,实行“阳光管理”,防止公权私用和权力滥用。要规范财务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围绕预算、审核、记账、报销等重要环节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促进财务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合法化。三要加强工作流程管控,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在财务审核等高危环节完善事项申请和领导审批等机制,提升分管财务领导对财务负责人及具体经办人的管理层次。从资金管控入手,建立信息沟通渠道,健全资金收支体系,通过银行限额预警等手段实时掌握资金收支额度、次数、用途等情况。同时要强化关键环节监督,建立健全监督机制,把上下级监督、业务监督和自我监督结合起来,避免个人专权。四要形成合力,构建全面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检察机关在查办职务犯罪案件的同时,做好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对发案单位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检察建议,帮助发案单位及时堵塞漏洞,强化监督管理。发案单位要切实加强与检察、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的合作,不断增强工作合力,高效发挥惩防腐败体系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