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开敏
三十而立,典出《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夫子十五岁开始学习,到三十岁略有成就,四十岁开始清晰人生不再迷惑迷茫,五十岁从知晓人生上升到洞悉天命,六十岁兼听明辨,七十岁能在自我的随心所欲和世俗的道德标准间做到游刃有余,不出圈。
二十岁时,我总认为三十岁是那么遥不可及,总认为自己还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挥霍,真等到三十岁来临,想想自己都有什么成就时,不得不问自己把时间都用哪里去了。回望一路走过的足迹,有深、有浅、有歪、有斜,有的甚至踉踉跄跄、跌跌撞撞,但无论怎样,总算是有惊无险的走了过来。突然感觉时光匆匆,感叹流逝之快。时光不可倒流,人生没有倒退,却一直在向前,不管我们呐喊着,还是我们拼命撼动着时间的囚笼,它就这样从我们身边轻轻的溜走,以一种不紧不慢的速度向前。抓不住时光的尾巴,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它远去,远去。
“我们的心还渴望年轻,如同期待一生最初的恋人;我们的梦正走向成熟,总要忧郁秋后的果实枯落。”诗人这样赞美过而立之年。
我们这群生于80年代的80后们,大部分都步入了而立之年,即便是生于80年代尾巴后的,也跟着时光远去的脚步,即将步入而立之年。曾经的年少轻狂,早已荡然无存;曾经的花样年华,早已悄然而逝。而立之年的80后,面对着90后的异军突起,已经开始承认自己老了,没有了90后的青春,没有了90后的激情,有的只是为了生活进行奔波着的疲惫的心。面对步入而立之年,还有多少人可以昂着头,信誓旦旦地说,我们依然年轻?
而立之年没有五彩斑斓的人生,而立之年没有华丽的语言修饰,而立之年不会有父母孜孜不倦的教诲,而立之年没有生活的苦海明灯。而立之年对80后来说是个尴尬的年龄,在这个尴尬的年龄,谈爱情已然老,谈死亡又太早,和年轻人谈过往显得幼稚,和老人谈经历又自觉太小,闲在家里怕无聊,出去浪又怕吵,觉得累了刚想消极一下,回头一看,上有老下有小,不努力赚钱死都死不了……
而立之年的80后,有太多的无奈,身上的担子似乎重了点,为人子、为人女、为人父、为人母、为人夫、为人妻,就业、房价、子女上学、赡养老人、全面二孩等一系列问题,全都集中聚焦于80后。如果说当下哪一个群体面临的工作和生活压力最大,应该非80后莫属。80后是幸运的,但又是不走运的,就像网友盘点的:80后开始上大学,大学就收费了;80后参加工作,单位就不分房了;80后刚有了积蓄,房价就高攀不起了;80后刚把孩子送进学校,二孩就放开了……面对如此种种,80后只好承认自己总比社会发展的步伐慢一拍,他们自嘲地笑一笑,扶正头上“月光族”“啃老族”的帽子,继续负重前行。
而立之年的80后,头顶一片天,习惯了负重前行,以前惯有的娇气都被责任渐渐的磨平了。慢慢地,学会了宠辱不惊;慢慢地,学会了逆来顺受;慢慢地,学会了不以物喜;慢慢地,学会了不以己悲;慢慢地,学会了沉淀性格。我们已渐渐老去,青春不在,而这个而立之年已彻彻底底属于我们。我们把诺言许下,把轻狂搁下,用沧桑包裹自己,用成熟武装自己。承担了后半辈子对家庭的义务和责任,也享受了后半辈子的幸福和温馨。幸福中,有妻、有儿、或者有女。温馨中,有悲、有喜、也有平淡。比起当年我们出口狂言,许诺要干下一份惊天动地的事业,在这些年里被渐渐的打磨下,少了点脾气,少了点单纯,更是少了点浮躁。现在的我们,要的是一份稳定、一份淡定和一份贴近生活的气息。
而立之年的80后,即使没有略有成就,也要有乐观昂扬的精神,要有对工作认真的态度,要有润物细无声的心境,要有心灵的心声。而立之年,学会放下该放下的;而立之年,学会把握该把握的;而立之年,学会追求该追求的;而立之年,学会迎接该迎接的。诸多而立之年的80后,即使没有略有成就,倒也安逸自在,温饱不愁,衣食无忧。虽无家财万贯,倒也居有定所,比上不足,却也能够温饱。朝九晚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算充实!
作为一名而立之年的80后,我已在时光里老去!